您当前所在位置: 盱眙县人民政府 县情 魅力盱眙

走进盱眙

《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获得批复
发布日期:2019-03-13  来源:盱眙政府办  字号:[ ]

  2018年12月7日,《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正式经淮安市人民政府批复(淮政复〔2018〕42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现将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范围


  1、规划区域


  盱眙县域,总面积2497.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


  由淮河、新扬高速-北环路-盱马路、规划235国道-121省道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123.8平方公里。


  3、旧区


  北至山水大道、南至331省道、西至淮河、东至南北山体生态廊道,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


IMG_6752.PNG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三、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淮安南部增长极、南京都市圈北部门户城市、长三角山水文化休闲名城。


  2.发展目标:奋力推进“两聚一高”盱眙新实践,努力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走在前、创特色、作示范,实现“苏北十强、全国百强”,力求发展谋跨越、转型提质效,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更有特色、更有质效、更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近期实现更高水平小康,远期实现基本现代化。


IMG_6753.JPG


  四、县域城镇体系


  (一)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


  县域总人口:县域常住人口规划近期(2020年)控制在75万以内,远期(2030年)控制在86万以内。


  城镇化水平:近期(2020年)为59%,远期(2030年)为78%。


  规划城镇人口:城镇人口近期(2020年)为44万人,远期(2030年)为67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近期(2020年)为32万人,远期(2030年)为45万人。


  (二)空间管制与四区划定


  禁建区:面积约457.62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8.32%。


  限建区:面积约1548.6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62.01%。


  适建区:面积约190.2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7.62%。


  已建区:现状已建设用地,面积约300.7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2.04%。


IMG_6754.JPG


  (三)县域空间组织


  1、城乡空间体系


  基于盱眙县域不同的地理特征、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将县域划分为“一主五片”的空间结构,分别为:主城区、马坝片区、黄花塘(旧铺)片区、淮西片区、天泉湖片区、老子山-官滩片区。


  城乡空间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村庄”四级城乡空间体系。


  2、县域片区划分


  主城区: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包括盱城、太和、古桑街道及原维桥及穆店西北部。作为县域极化发展中心,是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能级提升的综合发展区域,从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强化对全县发展的统领作用。


  马坝片区:以马坝镇为核心,另包原观音寺及黄花塘北部地区。按照“强镇培育,融入区域”的思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人口及产业集聚,强化该片区与淮安、南京的区域互动发展,重点发展钢管轴承、电子电器及机械加工产业。


  黄花塘片区:以原旧铺镇为核心,另包括原黄花塘南部地区。积极承接南京江北新区的产业辐射,对接宁淮产业转移,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片区资源与人口向旧铺集中,支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引领创新创业发展的龙头。


  淮西片区:以管仲镇为核心,另包括原淮河、明祖陵、鲍集、铁佛、兴隆。按照“统筹资源、适度集聚、人文引领、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重点发展洪泽湖旅游、纺织服装、环保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天泉湖片区:以天泉湖镇为核心,另包括原河桥、仇集、桂五镇。按照“保育生态、点状发展,强化旅游、完善设施”的发展思路,优先保育生态,控制沿山、沿湖开发建设,保持空间开敞绿色。


  老子山-官滩片区:按照“差别发展,职能突出”的思路,以官滩为主体,突出生态与文化旅游优势,积极融入淮河入湖口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洪泽湖休闲旅游产业,加强官滩与老子山交通联系及协同发展。


  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区,规划期末,盱眙中心城区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9.5平方公里以内;2个重点镇,包括马坝、黄花塘(原旧铺),规划期末,马坝镇区人口5-10万人,黄花塘(原旧铺)镇区人口3-5万人;8个一般镇,包括管仲、官滩、河桥、穆店、鲍集、桂五、淮河、天泉湖,各镇根据自身特点承担不同的职能。


IMG_6755.PNG


  (四)县域综合交通


  1、总体目标


  构建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淮安增长极、西联沿淮城市群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县域轨道交通系统、干路系统和公交网络,强化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增强县域对外交通疏解能力、城乡交通联系能力。


  建设“便捷化、快速化、舒适化”的客运系统以及“专业化、网络化、多式联运”的货运系统,构筑功能完备、集约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2、县域交通规划


  航空运输


  民航:通过新扬高速(S46)—长深高速公路(G25)与淮安涟水机场进行联系,通过新扬高速(S46)—长深高速公路(G25)—机场高速(S55)与南京禄口机场进行联系。


  通用机场:规划在235国道东侧天泉湖镇(原王店乡)与桂五镇交界处设置通用机场。


  轨道交通规划


  蚌盐铁路:建议蚌盐铁路从明光接入,经过中心城区南侧、马坝,向东接金湖县城。


  规划蚌盐铁路在中心城区设置一处铁路场站,县城站位于县城南侧,占地20公顷。


  三洋铁路:在县域基本呈东南至西北走向,盱眙站西侧与盐蚌铁路共用通道。规划设置盱眙站、旧铺站,盱眙站与蚌盐铁路场站共用车站,旧铺站占地10公顷。


  高速公路规划


  规划穿越盱眙县域的高速公路有新扬高速公路(S49)、长深高速公路(G25)和金马高速公路(S92)。规划往西延伸金马高速公路(S92)至宁洛高速(S36)。


  一般公路规划


  公路网络规划形成“两环+放射”状,其中“两环”由城区内环和县域公路联络环组成,放射状公路为县城与其他地区及乡镇主要联系通道。


IMG_6756.PNG


  (五)县域公共服务设施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按中心城区、镇、村庄三个层级进行规划引导,总体形成覆盖城乡、层次分明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中心城区的县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盱眙全县;镇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相应人口规模的城镇地区;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的重点村、特色村应配置与人口规模相当的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社会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他公共服务功能依托镇区和中心城区。


  五、中心城区空间组织


  (一)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现状(2014年)常住人口23.4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9.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67平方米;


  近期(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3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40平方米;


  远期(2030年)规划常住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9.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110平方米。


IMG_6757.JPG


  (二)空间布局


  1、发展方向:主要向南、向东发展。


  2、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核心集聚、三轴生长、廊带延伸、多片共生”的空间结构。


  核心集聚


  城市中心:依托现状国贸商圈,结合用地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城市商业服务、文体娱乐等产业,是城市生活服务功能的主要集聚区。


  四个片区中心:西部淮河东路与斩龙涧路交叉口的老城商贸中心,进行功能更新,以旅游服务功能拓展为主,形成老城片区中心。北部以现状行政办公职能为基础向南拓展,结合近期建设的金融街,引导商务金融服务集聚,形成城北片区与城东片区共享的片区中心。南部对泗水路西段沿线现状工业进行退二进三,打造滨水商业中心,为城南片区提供生活服务。东部在圣山路与牡丹大道交叉口区域,结合水系绿化形成开发区服务中心。


  三轴生长


  沿山水大道、金桂大道、淮河东路-金鹏大道-圣山路形成城市功能发展轴,串联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区域,是联系城市商业主中心、各片区中心的重要通道,也是体现盱眙地方特色的重要景观轴线。


  廊带延伸


  依托城市“拥河纳湖、廊道渗透”的空间构想,打造山水营城的生态骨架。


  淮河休闲景观带:展现盱眙淮水之滨特色的休闲景观带。


  南北山体生态廊道:串联城区自北向南的纵向山体,打造慢行系统,彰显城市特色,形成生态绿肺。


  淮河—龙泉湖生态廊道:结合现状南部山体和凹土开采区,沟通龙泉湖与淮河之间的生态廊道,由山体、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共同形成,成为城市南部的重要生态保育空间。


  多片共生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老城片区、城中片区、城北片区、城东片区、城南片区、开发区、市场物流区、凹土产业园、港口产业园多个功能片区。


IMG_6758.JPG


  六、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1、交通发展目标


  形成以骨架公交为骨干、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导、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多层次、高效率综合交通体系。


  2、道路系统规划


  主干路:规划形成“八横十纵”主干路网络,其中,“八横”为十里营大道、山水大道、甘泉路、淮河东路-金鹏大道、都梁西路、天鹅湖路-二环路-圣山路、金源路、虎山路;“十纵”为淮河北路-淮河南路、淮河明珠路-金源北路-金源南路-嘉喜大道、都梁北路-都梁南路-泽兰路、洪武大道、东方大道、十老路-金桂大道、葵花大道、玉兰大道、紫薇大道、枫杨大道。


  次干路:规划次干路间距控制在350~600米,红线宽度以20~30米为主,次干路总长度约为119.1公里,密度为1.66公里/平方公里。


  支路:规划构建高密度、小尺度、分区差别化的支路网络。旧城区主要通过对现状街道的疏通改造,对山体周围地形的利用完善支路网系统;商业区、交通枢纽周边等地区加密支路网系统;工业区应适度建设支路系统,开发地块之间预留支路空间。


IMG_6759.JPG


  七、中心城区公用设施规划


  1、保障安全、完善系统


  源头上保障供应安全,结构上保障运行安全,选址上保障布点安全,措施上保障应急安全。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提高效率、提升质量


  基于生态低碳理念,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源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高效的设施、设备,提高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提升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3、拓展渠道、改善结构


  因地制宜,运用先进理念与技术,拓展资源、能源供给渠道,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IMG_6760.JPG


  八、旅游规划


  (一)旅游发展定位


  1、旅游总体定位


  以帝王文化、江淮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美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休闲之都。


  2、旅游形象定位


  有滋有味,休闲盱眙;生态山水,养生福地。


  (二)旅游发展目标


  建成南京1小时都市旅游圈重要的综合性旅游地和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旅游休闲品牌目的地,打造成国内外知名优质的旅游目的地。


  近期:至202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盱眙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远期:至203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盱眙县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IMG_6761.JPG


  九、城市特色


  1、延续山水形胜的总体格局


  自然山水格局历来是盱眙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未来城市发展中应延续山水格局,凸显山水优势,构筑生态绿色盱眙。


  2、传承多元融合的品牌人文内涵


  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凸显盱眙多元文化和淮河文化,并融入新时代向上奋斗精神,彰显盱眙独特文化魅力。


  3、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城镇空间


  结合各类产业区、农业观光区、各城镇建设,形成具有不同主题空间;通过旅游路线串联各类空间节点,打造展示沿淮水乡风情、城镇集聚景观、山湖林郁风光、现代农业观光特色景观通道。


IMG_67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