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迈入“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盱眙县作为全国第一批50个先行先试区,着眼探索多元路径,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功能内涵。近年来,盱眙县立足农业大县,产业转变升级的发展特征和群众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形式,以文明实践为乡村善治加码赋能,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持续释放能量。
在路径探索过程中,盱眙县虽积累出一些可复制、管用、好用的形式内容抓手,然而,受资源条件限制也存在面临实践形式不丰富,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如何从先行先试区由“盆景”到“风景”的转变,盱眙县在机制逐步完善的同时,结合乡村实际,不断探索文明实践的特色路径。
盱城街道果园社区总人口增长到7万余人,淮河镇因“三滩”移民迁建,“枕水人家”居住着3000余户2万多人,黄花塘镇旧铺社区常驻人口近2万人……小区人口庞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盱眙县县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孙志标说:“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的落脚点都在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盱眙县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双向提升”作为主要方向,聚力共建共治共享。
盱眙县高标准建设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4个站,视其既是思想文化宣传主阵地,也是服务群众新平台。在官滩镇古河社区实践站内,五层楼的独立空间里设置理论宣讲室、图书馆、科普馆、康复室等16个功能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里“人气”很高,家住在淮河小区的孙奶奶说:“寒暑假,孩子放学后总喜欢和同学到这里看会书再回家。”附近3个小区老人也常来听宣讲、看演出、健身、参加各种义诊等活动,实践所、站成了邻里们幸福的驿站。
盱眙县统筹策划志愿服务,全面挂钩社会治理,激发多元共治活力。盱眙县委社会工作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导志愿组织从基础性社会服务、一老一小服务、弱势群众服务、生产生活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治转变,以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增强群众对文明实践的知晓度、参与度、支持度、促进乡村善治。
每周,走进马坝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常会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这些志愿者围绕乡风文明、垃圾分类、绿化生态、交通安全、金融防诈等开展服务。七年来,累计开展活动680余场,参与志愿者18600余人次。目前该镇注册志愿者13600人,为全镇发展民生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盱眙县立足文明实践新阶段,在深化拓展、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孙志标说:“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标,文明实践需在顶层设计、组织经费保障上持续探索,传递文明风尚,共建‘和美家园’,通过‘微言’送思想,‘乡音’聚人气。”
在不铺新摊子,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原则下,盱眙县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现有阵地“软硬件”。
在拓展过程中,盱眙县让文明实践融入乡村善治要素,力争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文明实践服务凝聚、引领、教育群众,逐渐提升善治的渗透力、辐射力、内生力。围绕移风易俗、邻里纠纷化解,常态化开展“大美都梁 公益同行”、“暖心小棉袄”、“久久好邻居”等活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此外,盱眙县还积极探索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的“夜模式”,开展老少皆宜的电影展放、夏日纳凉、文艺演出、球赛等活动,让群众在夜生活里感受更多“文明味”,让文明实践的效应最大化呈现。(通讯员:丁德昶 郁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