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镇聚焦山区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通过“组织聚力、资源下沉、项目创新”三向赋能,破解资源分散、服务断层、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实际效能,让400余名山区青少年在“破圈”互动中焕发生长活力,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青少年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组织赋能:构建“一核多元”协同机制,织密成长关爱网络。坚持把乡镇党组织建设作为凝聚合力、服务群众的根本保障,构建“党委领导、支部牵头、党员示范、多元参与”的关心关爱机制。一是以组织体系为依托,织密服务网络。依托河桥社区、黄龙村党总支等基层阵地,整合党员先锋队、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吸纳80余名志愿者,组建一支“点亮山星”公益实践团队,形成多元参与、纵向到底的关爱服务体系。二是以党团共建为重要形式,深化校地合作。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这一载体,联合南京工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党支部、团委,创新开展“互动学习+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立体式主题党日活动20余场。以“校地联动、党团共建”方式,持续提升服务山区青少年工作质效。三是以培训管理为提升引擎,锻造专业服务队伍。构建“理论学习铸魂+实践提能强基”双轨培训机制,多次开设乡村教育振兴专题党课、青少年心理辅导实务等定制化课程,配套开展山区学校需求调查、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社会实践,精准提升党员志愿者服务山区青少年的专业化水平。
资源赋能:实施“三链融合”下沉工程,激活基层服务动能。深刻把握“资源下沉、精准赋能”的工作导向,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破解山区人才资源、服务资源匮乏难题。一是延伸“智力链”,强化校村联动。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打造“家长学院”共育平台,积极引入公益慈善领域专家学者、大中专教师、优秀党员学生到村社开展“家长学院”等课程8次,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形式,破解家庭教育认知代际差异。二是延伸“银龄链”,增强老少互动。鼓励老干部党支部成立“银龄宣讲团”,深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以“听听大人们的故事”活动方式下沉到幼儿园、小学,厚植少年们的家国情怀;通过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23名党员老干部成立“护学岗”,在一线守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三是延伸“司法链”,筑牢法治根基。整合法律教育资源,先后动员7名司法工作者常态化下沉到基层一线,阶段化开展“成长法保”趣味普法活动,通过“法律红绿灯”“友善言行对对碰”等情景化教学,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构建“学法、懂法、守法”的成长环境。
项目赋能:打造“三维一体”品牌矩阵,创新成长培育模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化思维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打造“小而精、专而实”的服务山区青少年品牌项目,形成情感陪伴、能力提升、文化浸润三维度关爱矩阵,推动关爱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创新情感陪伴机制,破解“空心化”困境。实施“山海桥书信交流”项目,构建“山区青少年—沿海大学生”长期结对机制,以书信为载体传递思想关怀,用文字架设心灵纽带,累计投递信件78封,回信率达100%,实现“跨山海、暖人心”的情感共鸣。二是搭建能力提升平台,赋能全面发展。通过“小山大声说”文艺会演项目,组织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山区青少年进行艺术辅导、心理教育,帮助其从“羞于表达”到“自信登台”,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素质。三是探索文化浸润路径,厚植家国情怀。依托“山间非遗”项目,组织30名山区青少年参与钱杆舞展演、非遗技艺学习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成长全过程,培育“知家乡、爱乡土”的新时代接班人。(田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