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桥镇围绕强引领、促融合、聚民生三大关键领域,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凝聚起敢为善为的奋斗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强引领,凝聚敢为善为奋斗之基,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轮训,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讲授专题党课43场次,组织开展专题辅导会、实境课堂等196场次,引导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常修常为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在一线实践中淬炼党员干部,在除雪破冰、防汛抢险一线,镇村300余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锤炼了一批不怕苦、不畏难的河桥“尖兵”。强化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引导200余名党员向流入地报到,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抓实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整2名村党组织书记,组织10名村干部进行学历提升,储备24名村后备干部,下好换届储备“先手棋”。
促融合,提振乡村振兴发展之势。锚定产业带动,打造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仇集小磨麻油为统领,仇集黄牛肉、临淮翠冠梨相依托的品牌矩阵,2024年全镇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85.92万元,同比增长30.6%,11个村(社区)全部达超百万元。对接农商行、中国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开展“政企银保”活动,为农户、企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推销河桥农特产品,双方形成有效互动。与南师大、南外等学校开展联建共建,借助外部优势资源,拓宽人才项目、振兴发展路径,收集人才信息18条,成功完成图域科技等2个人才项目签约、1个项目开工。
聚民生,回应基层治理群众之盼,积极调动党员中心户、“五老”、网格员的资源优势和服务力量,收集民生福祉、镇区建设等群众需求110条,实施23个实事项目,打造331省道休闲小公园,将13处街头巷尾“边角料”变成了方寸之间的“小美好”。深入实施“双所长”接待、成立“老沈调解工作室”,通过所长说法、部门说规、贤达说理,调处矛盾纠纷320余件,探索推行公检法司庭前调解,成功解决黄龙村水源地拆迁、朱刘村土地承包等历史遗留问题。聚焦“一老一小”“一妇一特”等特殊群体,充分利用演法村暖心驿站、河桥社区老干部工作室等服务平台,开展惠民活动190余场,服务群众3500人次,邀请高校志愿者开展暑期支教、桥心关爱等活动,服务留守山娃86人。投入50万元增设残疾人之家外贸业务生产车间,帮助26名残疾患者就业增收,幸福村嘉禾残疾人之家获评省级综合示范点,全县首创。(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