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以来,河桥镇持续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以“垃圾入桶”“垃圾分类”为重要节点,探索出垃圾分类“循序渐进”四阶段工作法,包括配、入、规、分四个阶段,“配”即配套设施,“入”即垃圾入桶,“规”即制度规范、“分”即垃圾分类。该工作法的实施为垃圾分类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逻辑遵循,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完善配套设施,筑牢分类根基。“配”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开端,河桥镇在此阶段已取得显著成果。在人力配备上,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涵盖50余名网格员,200余名生活垃圾治理专人与垃圾分类保洁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完善工作责任网络机制,主体负责人、村(社区)负责人、垃圾分类联络员和桶边督导员协同合作。物力方面,全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个垃圾转运站,配备4580个标识规范的垃圾桶、14辆运输车辆,还设置11处宣传栏与50余处公益广告牌。随着这些设施的到位,一套完整的“投放垃圾——专人处理监督——转运车拖运——中转站接收”分类处置模式逐步形成,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营造出浓厚的环保氛围。
聚焦垃圾入桶,培养基础习惯。河桥镇当前正全力攻坚“入”阶段,即优先解决垃圾入桶问题。通过建立“镇交办——村(社区)负责”的工作机制,镇村联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一村一周一看”的长效管理模式。村两委每年下村组指导垃圾入桶工作达520余次,相关工作总结50余次,有效减少垃圾乱丢现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此外,还充分发挥党群力量,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及时掌握垃圾入桶情况并督促整改;鼓励群众相互监督,激发群众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推动群众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探索制度规范,强化分类要求。“规”是从“垃圾入桶”迈向“垃圾分类”的过渡阶段。河桥镇积极探索,根据江苏省相关工作要求,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细则,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部分村(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群众可通过参与分类获取积分并兑换相应物品,极大提高参与积极性。同时,制定村民公约并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对规范要求的知晓度,推动制度要求逐渐内化为群众的道德自觉,从根本上规范环保行为。
明确分类目标,由浅入深推进。“分”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最终阶段,河桥镇制定清晰的目标定位。浅层次目标是借助垃圾分类分拣专员或智能设备,实现多数人做好分类,少数人在协助下完成分类;深层次目标则是形成全社会人人积极参与的垃圾分类氛围。鉴于深层次目标难以一步达成,河桥镇结合实际,在完成“配套设施”、有序推进“垃圾入桶”工作的基础上,正朝着“制度规范”阶段迈进,努力先实现浅层次目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田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