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盱眙县人民政府 新闻频道 部门动态

新闻频道

【民政局】“硬约束”“软引导”推动乡风文明焕新颜
发布日期:2024-05-24  来源:盱眙县民政局  字号:[ ]

  近年来,盱眙县民政局以完善村规民约“硬约束”、强化文明道德“软引导”为抓手,引导群众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推动红白理事会“理”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拍好“全身照”,规范引导移风易俗。立好“规矩账”。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梳理红白事操办程序,印发《红白理事会操作指南》,让红白事有了规范和“指导标准”。全县154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社情民意、婚姻和殡葬等相关法律法规,每年通过村(居)民代表大会有针对性地完善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对红白喜事范畴、宴席标准、规模、人情随份等婚丧事宜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建立红黑榜,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进行有效约束。选好“理事人”。采取“三荐三评”的方式,即自我推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村“两委”初评、包村干部审评、村民代表测评,推选德高望重的乡贤、各类模范等组织协调能力强、村内有影响的人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及成员。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公务人员家庭带头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真正成为树新风扬正气的典范。用好“理事权”。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红白理事会全面参与村级红白事务,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当村民“和事佬”。每月对红白喜事的办理情况进行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每年及时调整充实村级红白理事会,进一步细化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奖惩措施,切实调动红白理事会成员的积极性。

  用好“显微镜”,发现问题、困难早处理。引导解除心结。梳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28项陈规陋习进行规范,通过村村响、宣传栏、消息提示、微信群轮播等方式铺开宣传,潜移默化转变观念。发现问题苗头红白理事会成员一户户走访,提前上门摆政策、讲道理,一点一点解开村民“拉不下面子”的“心结”。2023年全县成功劝导183户村民由“大办”改“简办”,户均节省开支1.16万余元。创新干预机制。整合综合文化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助餐点等公共服务阵地,建成115个文化礼堂。理事会成员接到红白事报备信息后,第一时间上门指导,与主家协商酒席标准、至亲邀请范围、酒席桌数,免费提供宴会厅,免费派出执事“支客”和司仪主持,全程跟踪服务,化监督为服务。树立榜样标杆。28个单位联合开展最美家庭、最美乡贤、最美敬老楷模、最美邻里等“四个100”年度最美评选活动,组织13个“最美”宣讲团,用身边人讲自己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推广腊塘社区“腊八条”等移风易俗好做法8个,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成立154支由党员干部、乡贤、热心村民等组成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与红白理事会一起为村民服务,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将文明新风带到村里每一个角落。

  打开“聚光灯”,抓住重点提升“理”的成效。打好“文化牌”。围绕“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编排舞蹈、黄梅戏、快板等富有“泥土味”的文艺作品15个,创新移风易俗宣传载体。培育都梁戏剧艺术团等22个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利用逢集、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全年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宣传活动200余场,引导群众从“被动听”到“主动讲”“自愿做”。健全激励机制。聚焦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基层治理重点,将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等内容纳入积分制,打造55个积分兑换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积极性。2023年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70余次,为1612户积分家庭兑换价值8.32万元生活用品。紧盯关键节点。结合婚俗改革、银发经济,在“520”、“七夕”等特殊节点举办城市发展暨“世纪之恋 金婚之旅”系列活动,倡导简约适度、文明有礼的婚嫁新风,“喜事一顿饭”新规被广泛接受。为老年人举办集体生日,红白理事会提前介入、主动干预请客庆生祝寿等大操大办行为。以省丧葬礼俗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坚持倡新风与除陋习并重,群众举办白事,红白理事会不但主动安排仪程、联络物资,让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办好“身后事”,还主动讲解政策,为风俗礼仪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