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盱眙县人民政府 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014345851/2016-00159 分  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盱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16-04-21
标  题 《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公示说明
文  号
时效说明
《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公示说明

  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环境,落实国家、省、市新的发展要求,指导盱眙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盱眙县人民政府组织,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牵头开展了《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该规划通过公开招标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编制。目前,规划方案已通过淮安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成果审查,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进行公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部门审批。现对《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2016年4月21日—2016年5月21日(为期30天)

  现场公示:城市规划展览馆内

  网站公示:盱眙县政府网:http://www.xuyi.gov.cn/

  反馈方式:邮件:2008xyghj@163.com

  信件寄往“盱眙县山水商务大厦617室戚佩收

  咨询电话:0517-88267967戚佩

  附件: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征求意见表

《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介绍

  1、总体规划修改编制必要性

  2007年经淮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06版总规),对盱眙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近年来盱眙县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拓展变化大,同时上位城乡规划的法规依据不断调整,06版总规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规模、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等均已不适宜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重新修改盱眙县城市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修改编制过程

  盱眙县人民政府自2014年6月组织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相关工作,2015年1月,淮安市人民政府同意盱眙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此后盱眙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开展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本次总体规划对盱眙城乡现状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在规划修编同时开展了盱眙城市竞争力及新型城镇化研究、产业发展研究、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多规合一研究等专题,从而为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规划编制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参与,从现场调研到方案编制过程中进行了20余次汇报沟通,吸取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并于2015年12月18日通过了淮安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成果审查。

  3、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三部分构成。本次修改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国家和省市最新相关要求形成本次总体规划成果。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规划分为规划区、中心城区两大规划层次。

  规划区为盱眙县域,总面积2497.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是指由淮河、新扬高速-北环路-盱马路、规划235国道-121省道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规模与目标

  1、城市性质

  淮安南部增长极、南京都市圈北部门户城市、长三角山水文化休闲名城。

  2、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近期(2020年)为32万人,远期(2030年)为45-47万人。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5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1.7平方公里。

  4、城市发展目标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苏北十强、全国百强”,力求发展谋跨越、转型提质效,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更有特色、更有质效、更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近期实现更高水平小康,远期实现基本现代化。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盱眙县域常住人口规划近期(2020年)为75万人,规划远期(2030年)为98万人。

  2、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盱眙县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规划近期(2020年)达到59%,规划远期(2030年)达到73%。

  3、县域空间组织

  以“一主三片”的空间结构组织县域空间,城乡空间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村庄”四级城乡聚落体系。

  (1)“一主三片”的空间结构

  主城区: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包括盱城、太和、古桑街道;淮河镇、维桥及穆店西北部。规划建设成为淮河中下游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彰显“山、水、城、文”的城市特色。

  东片区:以马坝镇为核心,另包括官滩与三河农场。力求建设成为品质城镇、精致村落、现代农业交相辉映的城乡融合示范区域。

  南片区:以旧铺镇(宁淮产业园)为核心,另包括穆店东南部、天泉湖、桂五、河桥和仇集等镇。积极承接南京江北新区的产业辐射,对接宁淮产业转移,支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引领创新创业发展的龙头。同时建设苏北地区最具山林特色的旅游度假与休闲生态片区。

  河西片:以管镇为核心,另包括明祖陵、鲍集和铁佛等镇。重点发展洪泽湖旅游、纺织服装、环保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2)“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村庄”的城乡聚落体系

  中心城区:江淮平原山水文化休闲名城,南京都市圈北部门户城市,盱眙县域主中心。

  重点镇:马坝、旧铺与管镇。

  一般镇:包括官滩、穆店、天泉湖、桂五、河桥、鲍集、明祖陵、铁佛、仇集和淮河。

  村庄: 全县规划发展村分为重点村、特色村和重点(特色)村;其他村庄为一般村。

  四、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航空运输

  规划加强与淮安涟水机场、南京禄口机场高速公路联系。

  规划在235国道东侧天泉湖镇(原王店乡)与桂五镇交界处设置通用机场。

  (2)轨道交通规划

  规划建设蚌盐铁路、宁宿铁路、宁淮城际铁路、蚌淮铁路、合淮铁路、三洋铁路

  (3)高速公路规划

  规划穿越盱眙县域的高速公路有新扬高速公路(S49)、长深高速公路(G25)和金马高速公路(S92)。规划往西延伸金马高速公路(S92)至宁洛高速(S36)。

  (4)一般公路规划

  公路网络规划形成“两环+放射”状,其中“两环”由城区内环和县域公路联络环组成,放射状公路为县城与其他地区及乡镇主要联系通道。

  (5)内河航道

  航道网络:规划形成“几”字型的县域干线航道网。淮河及金宝航线等级均为三级。

  (6)客运枢纽规划

  县域客运枢纽分为两级:一级枢纽3个,以区域交通联系为主,包括盱眙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北站、马坝公路客运站;二级枢纽10个,以县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乡镇之间的联系为主,包括各乡镇客运站。

  (7)物流系统规划

  规划物流系统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大型的物流园区,第二层次为货运站。规划县域形成三处综合性的大型物流园区,即城东道口物流园区、城西港口物流园区和城南火车站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马坝货运站、管镇货运站、旧铺货运站。

  五、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1)城市发展方向

  主要向南、向东发展。

  (2)空间发展思路

  实施“南拓、东调、西优、北控”的空间发展策略,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3)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核心集聚、三轴生长、廊带延伸、多片共生”的空间结构。

  核心集聚:即以一个城市中心、四个片区中心为核心,成为城市生活服务、旅游服务、商务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功能的集聚发展核心。

  三轴生长:沿山水大道、金桂大道、淮河东路-金鹏大道-圣山路形成城市功能发展轴,串联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区域,是联系城市商业主中心、各片区中心的重要通道,也是体现盱眙地方特色的重要景观轴线。

  廊带延伸:打造淮河休闲景观带、南北山体生态廊道、淮河—龙泉湖生态廊道等生态廊道。

  多片共生:形成老城片区、城中片区、城北片区、城东片区、城南片区、开发区、市场物流区、凹土产业园、港口产业园多个功能片区

  六、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围绕县政府和开发区企业服务大厦形成两个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区。

  文化设施用地:增加3处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居住社区级文化设施;结合基层社区中心建设便民型文化设施。

  教育科研用地:保留完善盱眙技术师范学院和盱眙教师进修学校;保留并完善盱眙特殊教育学校;保留12所现状小学,新建5所小学;保留5所现状中学,新建4所中学;保留盱眙中学、都梁中学、新马高级中学和马坝高级中学古桑校区等4所高中,新建1所高中。

  体育用地:新增体育用地2处;结合社区中心或公共绿地集中设置居住社区级体育设施;结合基层社区中心或居住区绿地建设便民型、健身型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用地: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会福利用地: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宗教用地:保留完善原宗教用地。

  (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业用地:形成“城市级、片区级”二级商业设施结构体系。主要包括1个商业中心、4个片区级商业中心。

  商务用地:在合欢大道两侧规划商务用地,以金融办公为主。

  娱乐康体用地:结合商业用地与文化设施用地混合布局。

  七、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1324.3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63%,人均居住用地28.18平方米。

  (2)住房供应体系及保障房布局

  形成市场主导的商品住房供应和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互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八、中心城区工业、物流仓储用地布局

  (1)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1751.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89%,规划形成5个相对集中的工业集聚区。主要为开发区北片、开发区南片、开发区东片、凹土产业园、港口产业园。

  (2)物流仓储用地

  规划物流仓储用地10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4%,形成3片集中的物流仓储用地。主要为城东道口物流区、城西港口物流区、城南站前物流区。

  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居民步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面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的建设。

  规划形成“山水相连、廊道渗透、河道成网、绿缀满城”的绿地系统,展现“山水润得都梁秀”的城市特质。

  规划公园用地476.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21%,人均10.13平方米。

  十、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旧城更新目标:将盱眙旧城区建设成为“山水为脉、文化为韵”的高品质山水休闲旅居片区。

  旧城更新原则:以人为本、有机更新、减量优化、旅游主导。

  旧城更新策略:显山露水、彰显历史、强化旅游、完善宜居。

  旧居住区与城中村更新:更新后形成以旅游服务中心为核、南北两翼展开的整体格局,自北向南塑造文化游憩、活力休闲、慢行宜居三大主题片区,依托山体生态廊道构筑脉状渗透、多元水岸、簇状生长的旧城有机空间。

  旧工业区更新:现状老城区内少量工业仓储用地零散分布,条件较好的往开发区集中,有污染又无发展潜力的按规划进行置换调整。

  十一、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交通发展目标

  形成以骨架公交为骨干、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导、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多层次、高效率综合交通体系。

  (2)交通发展策略

  以差别化政策调控交通需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模式;增强山水特色空间的可达性。

  (3)道路系统规划

  主干路:规划形成“八横十纵”主干路网络。

  次干路:规划次干路间距控制在350-600米,红线宽度以20-30米为主,次干路总长度约为119.1公里,密度为1.66公里/平方公里。

  支路:规划构建高密度、小尺度、分区差别化的支路网络。

  (4)公交系统规划

  公交线路规划:建立干线和支线2个层次的常规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公交线网。

  公交场站规划:规划首末站11处;规划停保场4处。

  (5)慢行交通规划

  步行系统规划:形成以公园广场、商业街区步行设施、步行廊道、人行道与行人过街设施为体系的步行系统。

  非机动车系统规划:规划“六横六纵”的非机动车交通主廊道。

  (6)停车设施规划

  城市中心区停车场采用灵活分散的布置原则,在主城区公共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布设主要公共停车场25处。

  十二、中心城区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中心城区依托盱眙县域区域供水,由第二水厂、桥口水厂、城东水厂联合供应,近、远期总规模分别为15万立方米/日、29万立方米/日。规划保留现状盱眙水厂作为中心城区备用水厂

  主要供水厂实现以洪泽湖、龙王山水库两大水源互联互备的双水源供给模式。

  严格划定洪泽湖、龙王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行为。

  (2)排水工程

  规划扩建现状2座城区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包括盱城、太和、古桑、维桥及周边农村;近、远期总规模分别达到8.0万立方米/日、13.0万立方米/日。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污水管网设施,在现有污水管网收集系统的基础上,新建地区加快污水干、支管建设,现状建成地区增加支管建设,提高污水管道覆盖率

  (3)雨水利用

  新建地区按照2年一遇重现期设计管渠,既有地区结合地块改造、道路建设按3年一遇更新雨水管道,重要地段按3年一遇建设雨水管道;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按10年一遇设计。

  (4)再生水工程规划

  规划城南污水处理厂、城东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规模分别为2.5、2.0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再生水供应量为4.5万立方米/日。

  再生水作为工业水源时,必须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中的相关规定;专为景观河道补水的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应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中的相关规定。

  (5)供电工程

  中心城区主要以圣元垃圾发电、光大生物能盱眙热电厂为电源,同时积极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项目,减轻电力依靠外部输入的压力。

  中心城区规划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站, 4座110千伏变电站。

  (6)通信工程

  保留现状中心城区五墩端局和斩龙涧端局、移动综合楼机房、联通核心机房;规划在中心城区新建综合通信交换中心1座。

  中心城区新建移动通信基站主要结合建筑屋顶建设,少量结合绿地、市政用地等采用落地塔建设,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

  推进中心城区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新建一处数字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规划中心城区新建3座邮政支局。

  (7)燃气工程

  中心城区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在一些条件不具备使用天然气的地区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补充。

  (8)供热工程

  规划在玉兰大道和淮水路交叉口西南侧建设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集中供热项目;建设管网时采用管道走廊一次规划,分期敷设的方法。

  (9)环卫工程

  规划在古桑骚狗山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包括垃圾焚烧厂,远期规模650吨/日;应急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卫生填埋库区和安全填埋库区),远期规模400吨/日。

  规划建设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包括餐厨垃圾处置厂、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设施。

  十三、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县域总体为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声环境质量目标: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综合居住区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行政、商业、工业混合区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工业区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及穿越城镇的内河航道两侧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铁路干线两侧为4b类声环境功能区,各功能区均达到相应标准。

  十四、综合防灾体系

  城市抗震减灾设防标准:盱眙县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加速度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为7度设防区。城镇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及县域内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附近地区新建大中型工程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流域防洪标准为全面巩固与完善淮河流域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区域排涝标准1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基本标准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不受淹,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淹水1小时排出”。

  城市人民防空规划: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人防工程体系,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提高盱眙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消防安全规划:规划中心城区共设置8座消防站;其中特勤站1座(现状升级),一级普通消防站3座,二级普通消防站4座。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县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县域旅游规划图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中心城区空间景观规划

  公示图纸原图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