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345819/2024-00006 | 分 类 | 科技 |
发布机构 | 盱眙县科学技术局 | 公开日期 | 2024-07-05 |
标 题 | 盱眙县科学技术局2024年上半年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 ||
文 号 | |||
时效说明 |
2024年上半年,盱眙县科学技术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引导,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现将上半年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加强科技创新引导,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充分调动镇街力量,形成部门镇街合力共抓格局,实行月跟踪、季通报,加强对填报工作提醒督促,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则报。2024年1-5月份规上工业企业上报研发费用达5.19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纳欧新材料、德新管道、千竹自动化、容轩光电、国耳生物、天力建、力威铝业、狼山水泥等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工作,天一超细、清陶能源、博图凹土参与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上半年,全县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完成13.5亿元。
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加速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强化科技招商理念,加大各单位对科技项目招引力度,对全县县镇两级园区企业进行排查,进一步完善高企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全县科技型企业清单。加强政策宣传,有针对性开展工作,2024年全年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左右。
(二)重点项目、重点活动
不断加强企业培训指导。5月30日,成功开展了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评审,会议邀请高企评审专家开展“一对一”现场辅导服务,共有11家企业参加。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对照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分别打分,并就资料出现的研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企业研发费用的辅助账及专账归集进行了指导。
不断加强帮办服务。江苏添茂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0万条集装袋及年产2000吨吸塑制品项目,目前12000平方1号厂房已竣工,2号厂房正在规划建设,已购买生产设备圆织机6台、拉丝机生产线1条、缝纫机100台,县科技局将全力服务企业,督促加快建设,力争今年四季度竣工投产。
强化载体建设,优化人才生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依托国家、省、市级人才申报政策,通过科技服务走访企业活动,大力宣讲人才引进红利,激发人才落户盱眙兴趣。2024年1月份县科技局动员天一超细和安顿雷纳企业申报科技领军人才共2人。2月至4月份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3人,现已报至科技部。上半年完成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有效申报数4人。
(三)存在问题
2024年上半年,盱眙县科学技术局工作虽然有序开展,但对比其他县区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重特大项目匮乏。与周边县区相比,我县近年缺乏重特大项目竣工列统,对快速增长的目标任务未形成有力支撑。而其他县区,如涟水县的捷泰新能源2023年研发费用3亿元,淮阴区的荣芯半导体研发费用1.64亿元、中天钢铁新材料研发费用2.08亿元,金湖的南高齿研发费用2.88亿元,洪泽区的快手快联研发费用1.24亿元,有力地填补了目标任务增量缺口。相比较下来我县只有继续挖掘伟复能源、天康光电缆等大企业潜力,从了解的情况看,这2家企业今年营业收入均出现较大下滑,高强度研发投入挖掘难以持续。二是缺乏对项目的合理重视。目前的项目考核办法侧重于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各单位对亿元以下项目招引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量不够,同时招商引资政策对于亿元以下项目扶持力度不够,厂房、土地等关键要素无法保障,小项目难以落地,没有新的增长点。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盱眙县科学技术局将按照上级部门及相关政策要求,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助转型、促发展为己任,努力推动全县科技创新,认真履行好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一是争取考核指标取得新突破。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求,对照市对县目标任务,提高认识、细化举措、补短强特,全力以赴推进研发投入指标取得新突破,全年研发费用力争突破10亿元。同时,加大高企、技术合同等指标力度,力争取得好成绩。
二是加大科技招商工作力度。结合科技型项目招引考核工作,号召全县上下开展科技招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招引科技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我县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与时间要求,积极对接人才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资源互补共享、工作一体推进的良好氛围。